近期美國銀行風波下
許多優質的銀行都面臨股價下殺
股價已經沒有那麼貴了
所以這個就吸引我的注意力
究竟現在適不適合買美國銀行呢 ?
底下的文章就是要看這點
<<<<占巴菲特持倉11%的美國銀行>>>>
我會對美國銀行有興趣
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股價最近下跌很多
其實很多銀行股都下跌不少
另外一個主要因素是巴菲特在2022年還是持有美國銀行(BAC)近11%的持倉
從上圖可以看到,基本上巴菲特都是增加美國銀行的股數
除了短暫2017年有賣掉部分
以及2022年有將持股往下
不知道是不是巴菲特有看到銀行業的危機
但總體來看,巴菲特還是持有相當高比例的美國銀行
以他的個性,一定是有充分研究過美國銀行才敢如此重倉
<<<<美國銀行的業務>>>>
美國銀行的業務分成五大領域
1.零售銀行占了43%
2.商業銀行占了21%
3.投資銀行占了20%
4.資產管理占了10%
5.其他6%
其中零售銀行就向個人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銀行業務
這些產品和服務包括儲蓄和支票帳戶、信用卡、貸款、房屋抵押貸款、個人投資和退休計劃、外匯服務、保險等
商業銀行是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給企業客戶的銀行業務
通常包括中小企業、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等,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資金管理、企業貸款、貿易融資、存款
簡單說界是零售銀行主要面對個人
而商業銀行是面對企業
那這次矽谷銀行暴雷,就是銀行對企業(商業銀行)占比過高(>70%)
那從上圖第二項,商業銀行僅占美國銀行的21%
所以相較起來美國銀行比較安全點
<<<<高槓桿的銀行業>>>>
銀行賺錢模式就是用錢賺錢
所以其負債都相當高
參考上圖的美國銀行負債和資產比
長年維持在0.87到0.9
其實不止是美國銀行而已
所有銀行皆是如此
這也導致金融危機下
銀行是很脆弱的
所以才需要有銀行的銀行就是央行來管理
然後台灣還有金管會
<<<<未到期資產>>>>
矽谷銀行得暴雷還有另一個主要原因
就是銀行往往持有大量的美國公債
可是公債的價格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降
導致銀行有許多未實現損益
如果發生擠兌,銀行就會用現價賣掉國債
於是未實現損益就會變成以實現損益
看上圖,美國銀行的Held to maturity securities在近年不斷上升
而且在2022年高達3000億美元
不過可以變賣的securities也差不多是3000億元
另外就是美國銀行目前手上的現金
從上圖來看,有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
現在大約有800億元
所以800億加上可以變賣的securities 3000億,共是3800億
也就是美國銀行可以承擔3800億的擠兌而不變賣held to maturities securities
<<<<歷年營收和EPS>>>>
2008年是銀行業重挫的一年
其後銀行用了很長時間才恢復
那美國銀行得營收和營利也是低迷近十年
到了2020年才開始成長
但是從上圖的綠線,在營收沒甚麼成長下
EPS卻是呈現成長
我猜是share buy back的原因
<<<<Share Outstandings>>>>
上圖是美國銀行的流通在外股數
可以看出從2013年後,基本上呈現下降趨勢
而且每年以約4%的數度下降
所以等一下的估值,可以最少要求要每年4%的回報
<<<<股息和殖利率,股息估值>>>>
美國銀行股也是每季都有派發股息
從2014年以後,他也算是股息成長股
從每一股發0.16到0.87元,算下來每年成長約7.8%
算是相當高的
但是未來能否如此下去值得討論
不過用在領股息的估值法
我會採用每年成長4.5%
所以股息估值法就是 股息/(期望殖利率-股息成長)
2022年的股息是0.87
期望殖利率是7%
於是股息估值法= 0.87/(7%-4.5%)=34.8
考慮到美股的股息是要扣30%的稅
所以期望的股價是34.8*0.7=24.4
<<<<每股淨值,ROE以及估值>>>>
每股淨值(藍色線)在2013之後每年大約以5%成長
那ROE從2012年以後也是有成長
但是ROE成長到9%,我覺得已經差不多了
銀行業的ROE很難顯著提升
本益比的話,因為2014年EPS很差
導致本益比很高
沒有參考的意義
那從2014年到2022年的平均本益比是12
於是用每年PB成長5%還有本益比12
可以算出來2023年的股價是38.74
但我習慣會加20%的安全邊際
所以最後2023合適的股價是31元
<<<<結論>>>>
綜觀這十年來美國銀行的表現
他其實是慢慢從2008年次貸中慢慢回復
因為這次銀行暴雷事件
讓美國銀行的股價跌到30以下
使用領股息的估值法,合理價是24.4元
使用淨值成長估值法,合理價是31元
那我自己是操作方式就是會掛Sell put 27.6元
(27.6來自於24.4+31.1的平均)
以上是自己的研究筆記
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