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理財,並不等於投資(開源)
或是說投資只是理財裡面的一環
受到近年FIRE運動,就是財務自由,細節可以參考上圖的書
但其實宗旨很簡單,就是讓自己的被動收入>生活開銷
如此就不需要主動收入,也就是不需要再去上班
更準確地說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上班
要如何達到FIRE,財務自由並不是嘴上說說
可以藉由科學般的計畫
所以,理財,包含了整個財務流程分析以及規劃
才是達到財務自由的途徑
或是透過理財,可以規劃未來
像是能生幾個小孩,要買多少錢的房子
有一句話是這樣說
年輕不理財,老了財不理你
當然有富爸爸的,站在巨人的肩膀者,請按上一頁
記帳,是理財的第一步
絕對不是投資,切記
而理財所需要的工具就四個
第一個是耐心
第二個是筆記本
第三個是一支筆
第四個是計算機
其實第二到第四都可以整合在手機上
只是我個人習慣寫在筆記本上,因為才有"花錢的痛"
裡面最難的就是第一項,耐心
可以每天睡前,記錄自己這一天來的所有消費
對於會忘記的人,可以在消費當下就紀錄
只是很多人會覺得麻煩
但請告訴自己,賺錢沒有簡單的,同樣的理財也是
不想要老了還為錢困苦,請把記帳當作生活的一部分
<<<<第一步驟-紀錄生活開支>>>>
第一步驟: 記下每天的每一筆的開銷
以我自己為例,我會寫下日期和大概的品項
比如:10/30 早餐60元,午餐90元,晚餐90元,飲料55元,洗車150元,好事多4330元
至於每一餐是吃甚麼,有的人會記錄,我會選擇統稱早午晚餐
像是去好事多,我也不會記錄買了甚麼,只記錄買多少錢
如此一般,每天記錄,然後累積一個月後總結算
<<<<第二步驟-紀錄收入>>>>
第二步驟:記下工作收入和其他額外收入
如果是上班族,每個月薪水可以記下來,當然領到獎金時也要記下來
其他兼職收入,像是開uber,也要記下來
一些投資收入當然也得記下來
像是定存,儲蓄險
這裡比較爭議的就是投資的損益要不要記下
答案是要,總之跟金錢有關的活動,都要記下
比如投資台積電虧了3000,領了股利2000
<<<<第三步驟-加總和分類>>>>
有了第一步驟和第二步驟,俗稱有了原始資料(Raw data)
第三步驟就是開始加總
寫在手機上的,可以使用手機的計算機
或是有一些記帳app,可以直接加總
我的習慣就是很老派的用計算機,一筆一筆加
在加的過程中,心中其實會痛,會給自己警惕說為什麼花這麼多
建議加總要做分類
比如生活雜項為一個加總,父母保險&孝親費,水電房租,娛樂,自己保險,交通工具
<<<<第四步驟-分析>>>>
建議每個月加總,累積一年後,在年底好好分析一番
以我自己為例,上圖就是我自己2021年的消費加總,所做的分類
可以看出自己的保險6%,這是正常的,一般要求是控制在8%以下
其中佔最大的是父母保險&孝親費這一項
那是因為父母沒有保險意識,在我出來工作後,才幫他們規劃,所以保費特別高
正常應該要控制在15%內,所以盡早保險是必要的
但也不要保太多不必要的項目,一般意外,醫療,失能險就夠了
水電房租這一項是無法改變的,除非我要換到便宜的地方
但往往會增加通勤費用和時間
汽車也是一個很大的開銷黑洞,完完全全的負資產
非必要真的不要買車
汽車保險,油錢,保養都是很大的坑
但因為我有開車的必要性,就沒辦法
剩下的就是生活雜項和娛樂
我是故意將生活雜項和娛樂區分
因為生活雜項中的像是吃東西買菜
透過記帳可以知道自己花多少錢在吃大餐,或是多少錢花在買酒
那這時候就可以好好檢視這些是必要的嗎 ?
或是藉由消費降級,比如從星巴克咖啡變成露易莎咖啡
娛樂的必要性沒有其他項目高,在失業時,這一項就可以完全省下來
然後有了上面一年度的加總,就可以知道自己一年要花多少錢
同樣的記帳習慣,建議維持至少三年
用三年來取平均,算出合理一年開銷
如果開銷超過合理的開銷,那就得好好檢討自己的消費習慣
<<<<第五步驟-未來規劃>>>>
有了第四步驟的合理年開支的
搭配一年的通膨大概是2%,這樣就可以推算未來被動收入要多少錢才能财富自由
舉例來說,某A三年記帳下來,每年家庭平均要花費80萬台幣
預估明年,合理年開銷就會是80X1.02=81.6萬元台幣
假設15年年後,想要財富自由,那時候的年開銷就會是80X1.02^15=107.8萬
代表那時候被動收入或是其他收入要每年大於107.8萬,才可以稱為財務自由
買房是人生一個重大投資
不能買了房子後人生變成黑白的
所以要知道自己適合買多少的房子尤為重要
有了第三步驟的收入加總(主動收入+被動收入+其他),還有第四步驟的合理年開支
就可算出儲蓄=年度收入加總-合理年度開支
如上圖,是我自己的大餅圖
開支占了我全部收入的54%,那我能實實在在存下來的就是46%
這46%就是我可以用來買房或是投資的地方
甚至可以規劃是否要生小孩
但我不會建議將全部的儲蓄用來買房
建議儲蓄的10%當作緊急資金
畢竟月有陰晴圓缺,人有旦夕禍福,禍福一般都是要用錢解決的
如果要買房的話,建議是最多是儲蓄的6成到7成
有個很簡單但比較不準確,但快速估可以買多少房子的方法
假設房貸要貸30年
房貸=(年度儲蓄) X (0.6~0.7) X (0.7)X30年
舉例來說,某B的年度儲蓄是60萬
那某B的房貸大約要抓 60X0.65X0.7X30=819萬
那儲蓄扣掉緊急金還有房貸剩下來就是拿去投資
同樣回到某B的年度儲蓄是60萬
生活緊急金是10%,也就是6萬是得存下來,可以放定存
如果要買房,就是60萬的65折,也就是39萬是年度要還的房貸
60-6-39=15萬就是適合去投資的金額
當然買房占的儲蓄比例因人而異
有些人不買房不生小孩,這樣可以拿去投資的比例就會很高
<<<<結論>>>>
理財不是單單的投資
而是透過一連串的分析
那分析要能夠開始一定是要有資料
有資料的前提就是要記帳
所以理財始於記帳
其實一開始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就是存粹拿筆記本記錄每天的開支和收入
然後過一段時間再加總分類
等自己養成習慣後,其實不記帳反而覺得不踏實
記帳的重點是要讓自己知道一年花多少是合理的
以及了解到資金的分配,進而慢慢規劃未來
之後才能用於計算房貸能貸多少以及如何才能財務自由
所以請先開始記帳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