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林斯班是連任19年的美國聯準會主席
在他任內一直以低利率政策
本書不斷對他的不當判斷作攻擊
像是兩次金融危機
2000年網路泡沫,還有2008年次貸風暴
而本書就是列舉他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政策的不適當性
<<<<讀書筆記>>>>
1. 聯準會三大責任
a. 追求充分就業以及穩定物價,執行國家貨幣政策
b. 監督以及規範銀行機構,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
c. 控制金融市場可能的系統性風險
--->補充個冷知識,其實聯準會是私人機構
--->以九月的FOMC來看,失業率4.2%和通膨2%是它們訂出來的目標
2. 葛林斯班在1998年對美國國庫券殖利率預估是4.4%
但實際卻是9.8%,而預估的通貨膨脹是4.5%,實際是9.2%
--->雖然市場一直說Don't fight the FED
--->但是不代表FED就是準的,很多時候的經濟目標都是不準確的
3. 1995-1997葛林斯班認為股市的狂飆
是因為生產力和企業獲利比實際都要高,而且主張生產力的提高讓通貨膨脹被壓抑
--->這句話其實我是認同的,在1995~2015年代是中國勞動力崛起的年代
--->生產力的提高部分來自於產業外移到比較便宜的國家
4. CPI的換算存在「快樂主義調整」
例如1979-2004年,消費者平均支付新車的額度上揚308%
但勞工局的汽車價格只上升71%,這是因為勞工局認為「品質」的提升不該被列入成本中
也就是汽車加裝安全氣囊不能列入成本
--->這就是很有趣的地方,當產品的安全規範不斷地提升下
--->卻是由消費者自行吸收
--->美國資本主義真的完完全全地展現使用者付費的機制
--->不過也凸顯官方的CPI往往不符合實際,現象和台灣一模一樣
5. 聯準會前主席保羅沃克於1999年:
現在全世界經濟體的命運都仰賴美國的經濟成長
而美國經濟仰賴股市
股市的成長要看大約50檔股票走勢
其中有一半的股票公司並沒有報告任何盈餘
--->這是對抗大通膨的英雄,前聯準會主席,保羅沃克在2000年網路泡沫前發表的
--->當時每股充滿的幻想,幻想著樹枝會長上天空,卻忘記了地心引力
--->股市代表企業,企業的本質是要獲利
--->沒有獲利的企業,終究股價會倒下
6. 1998-2000年初的股市暴漲
來自於葛林斯班的寬鬆貨幣政策(降息)
而且聯準會擔心世界電子鐘在進入2000年會出亂子
聯準會硬要銀行體系把像山一樣高的資金吞下去
7. 1996/2月到1999/10月
貨幣供給量擴充大約1.6兆美元
相當於GDP的20%
而在1999年九月到十一月
聯準會印出1740億
以用來面對千禧年
--->第六點和第七點都是聯準會害怕千喜年帶來影響
--->所以展開寬鬆的貨幣政策,為2000年的泡沫埋下火種
--->簡單說貨幣政策會影響泡沫的產生,當泡沫越大的時候,越是容易破裂
8. 投機交易在行得通的時候有趣
可是只要情勢一逆轉,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
不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就是投機交易
--->看看去年的台股就知道了,連計程車司機都知道要買航海王
--->擦鞋童理論一直存在,但是懂得避險的人又多少呢?
9. 2000年五月
聯準會調升利率2碼到6.5%
葛林斯班發表:
證據顯示生產力依然加速成長,但是股市卻在5/23開始從高點重挫47%
--->作者展開一連串打臉聯準會的開始
10. 2000年12月
葛林斯班雖然對能源價格高漲
所引發的經濟衰退表達關切,但不願意降息
2001年股市開盤兩天後,大盤下跌10%
而聯準會緊急開會並降息2碼至6%
到了年底利率只剩1.75%,大盤整年跌了18%
11. 2000年的股市與經濟之所以面臨壓力
是受到1990年代末期放任利率泡沫
12. 2000年之後的衰退,利率在低檔
房屋擁有者可以貸到更多貸款
以及華爾街玩起抵押貸款產業,房價開始一路飆升,泡沫開始累積
--->我還記得Howard Marks說過泡沫來自於資產價格的上漲
--->當價格下降,反而形成泡沫的危險開始下降
13. 以往股市空頭來襲
房價也會跟著陷入空頭
但在2003年房價卻上漲20%
--->一直有一個經驗公式,就是房價慢於股價六個月
--->其實到2022年,看起來還是蠻準確的
--->但2003年卻是異常,有異常代表容易出問題
14. 2004年,人們以為房地產漲勢會永無止盡下去
而且幾乎所有房貸申請案都不會被拒絕
次級房貸和Alt-A抵押貸款金額也爆炸式成長
--->要看圖表的最右邊,爆炸式的增長
--->隨後而來的就是爆炸式的下跌
15. 2000年後,要是沒有房子當提款機的資金
GDP成長率會連官方數據的一半都不到
2001-2007年經濟
以歷史標準來說,幾乎不能算是擴張
這段時間的就業
大約40%和房地產相關
--->看看現在的中國,GDC占比中超過三成是房地產相關
--->不禁讓人想到,2008美國的房地產泡沫
16. 葛林斯班在2007年說:
只要美元的疲勢不會引發通貨膨脹
那對於經濟的基本面並無實質衝擊
實際上2001-2007年
在美國油價從20漲到100美元
但在歐洲
油價從22歐元漲到68歐元
--->這應該是很簡單的匯率問題
--->美元與大眾商品綁定
--->美元貶值,大眾商品價格就會上漲
<<<<總結>>>>
總結來說
本書再再說明聯準會雖然是一群金融專家
但是他們也很常看錯情勢
身為一般百姓要注意的就是利率
當低利率時會
資金會氾濫
於是開始醞釀泡沫
當經濟過熱時
會提高利率 並戳破泡沫
所以造成經濟危機常常是在升息